爱上金华的关键词:诗歌、民谣、文化之心
爱上金华的理由:“这里是艾青久恋不止的故乡,这是施光南眼中那片希望的田野,这里更是李清照写下《题八咏楼》的风流胜地。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浙江之心,更是江浙难能可贵的文化之心。”
——江南游报记者程露
艾青故居
10月25日、26日,长三角地区的25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金华,寻访记者眼中爱上金华的100个理由。当大部分记者被美食、美景所迷倒之时,来自江南游报的记者程璐则更喜欢金华由内而外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质,而这颗“噗通噗通”从古跳到今的文化之心也深深地感召着每一位游人。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之于艾青,不仅仅是他对幼年保姆的感恩与感激,更是对故乡金华淳朴人情的一种怀念。
诗中“大堰河”谐音为“大叶荷”,是距离金华畈田蒋村约有五华里的村庄,因保姆出身于此,诗中艾青以村庄名替代为她的姓名。幼年艾青由于“克”双亲之说被送到保姆“大堰河”家抚养,相较父母的冷漠,来自金华的“大堰河”给予了他真诚的爱与希望,让艾青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成为他一生难忘的情怀。
艾青故居里,总能看见来参观的孩子们的身影
“记者眼中爱上金华的100个理由”采风团不仅参观了古朴、气派的艾青故居,更到了当年收养艾青的“大堰河”的土泥房,“灶边墙上贴着艾青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简朴破旧的木桌、艾青用过的小瓷碗,每一样都能将人带回到那个‘艾青年代’。”程露摸着斑驳的土墙,细细地品位着。
媒体记者们跟着向导,细细聆听那艾青诗里的故事
“大堰河”更是千千万万淳朴金华人的缩影,这种心地善良,勤劳朴实,性格坚强的金华品性也深深印刻在艾青的成长期间,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
艾青最终背叛了“地主阶级”,坚定地站在了贫苦农民的立场上,真真切切成为了“人民诗人”,对哺育他善良的“大堰河”以及脚下的这片金华热土表现了深厚的情谊和无限的敬仰。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洲。”
——李清照《题八咏楼》
当媒体采风团的大巴行驶在婺江边时,一路跟随的向导便吟诵起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金华留下的千古绝唱《题八咏楼》。
烽烟频起的北宋末年,李清照在经历了亡国之痛、丈夫病逝等一系列变故后,过着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绍兴四年(1134年)秋天,金人发兵南侵,李清照辗转至金华避难。
伫立在婺江边的千古风流八咏楼
而正是在婺江边的八咏楼上,登高望远,情怀激荡,她看到了金华河山的壮丽、形势的险要,而故国却已不复存在,国恨家愁交织而生,情绪熔铸之中,“物是人非”的愤慨情绪便如同滚滚波涛倾泻而来。
偏居一方的李清照,随遇而安地在金华居住了下来。据向导介绍,晚年的李清照,在金华看景、写词、下棋,正是金华百姓的真诚与热情捂热了李清照逐渐冰凉的心,因此李清照在诗词美景相伴下,在金华过完了安详的晚年。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
初秋日朗,金华施光南音乐广场上很多市民正在享受秋日的暖阳,广场上的一尊施光南铜像也熠熠闪光着,铜像后面的音乐厅里,有些许工作人员正忙着搬运乐器、布置舞台,“关停”许久的施光南音乐厅渐渐传出了美妙的乐曲声。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这首传唱多年的歌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人民作曲家施光南是金华人,祖籍是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的施光南虽然出生在外地,但对金华依旧有着别样的情结,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吟唱出了对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为了纪念他,金华于2001年建成施光南音乐广场,而如今又将以故居修缮、骨灰回迁、遗物收集等方式,继续研究、传承和发扬施光南文化。对于金华来说,施光南就是新时代的文化主旋律,代代相传的歌谣谱写着的是金华人的集体记忆。
金华市区施光南音乐广场里逐渐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声
接下来,金华将对施光南音乐广场进行提档改造、打造“希望的田野”旅游景区、音乐风情小镇,这块金华文化的“金字招牌”必定会被越擦越亮。
从古至今,金华历代文人辈出,星光璀璨。而金华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之心”的打造,以一系列的举措,逐步叫醒了甜睡的文化资本,让一个个文化名人为金华代言,为城市注入了厚重的人文灵魂,让人又多了一份掷地有声爱上金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