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大上”的科技支撑,气象信息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一些早已成熟的功能如果要从电脑屏幕“移植”到手机端,却不是那么容易。“这其中最关键的,就要数手机等值线现绘技术。”李建说,电脑端的等值线现绘技术并不新颖,但要在手机端进行显示,一方面必须实现数据量的压缩,让手机加载更流畅,另一方面,也必须要适应用户使用触屏手机拉伸、缩小显示内容的实际可操作性。
为此,气象部门的客户端团队专门研发了一个算法,将原先5MB容量的图压缩到10KB大小,以便适应手机数据更新,同时,对手机绘图进行矢量化的操作,保证用户的放大、缩小均能实现不丢失识别度的精细绘制,李建说,算法的研发过程持续了3年,比客户端的研发起步还要早。
类似的研发和改进一直在进行。目前,客户端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软件内容的偏专业化。“因为功能太全面、太专业,现在的客户端更适合气象爱好者使用,这么多的功能会减缓整个应用的加载速度,却不一定是每个用户都需要的,比如,未来我们可能会把各个功能模块拆分为用户可选择加载的方式,不断改进用户体验。”李建说。
服务的“贴身化”
从2013年7月到现在,“智慧气象”App最初在安卓平台上搭建,将近半年后,又启动了IOS端版本的研发。目前,两大平台的应用均已向公众开放公测,而这款App以自动气象站数据、雷达卫星数据以及数值预报结果等为基础,不仅更新频率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权威和精细程度,还接入了不少“接地气”的功能。
比如,除了气象信息外,客户端也提供多领域的服务信息。在“交通气象”模块,除了常规软件所具备的导航和路况分析功能外,“智慧气象”里还结合了省内各高速公路的气象数据和高速上110个易起雾及20个易结冰路段的信息,除了基础功能的实现,还能提示驾车者前方道路的能见度、降水、风向风速、温度和道路结冰等信息。在遇到雨雪天行车的时候,将会更为安全。
作为一个受台风影响较重的省份,在客户端的核心模块“我的气象台”中,除了天气、降水、温度等常规天气内容,“智慧气象”还特别开发了台风模块。结合卫星云图、雷达拼图、降水和海上大风等实况要素,模块内将提供包括浙江省气象台、中央气象台、美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多家气象机构的预报,在客户端的首页,也会同时显示台风以及省内各地的预警信号发布信息。
现在,团队正在研发根据用户定位及时推送强对流天气预警等重要信息的功能。浙江的地形复杂、天气多变,通过产品的不断细化和快速更新,现在已经可以较为及时地捕捉到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突发天气,并快速发出预报预警,浙江是全国最早将突发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快速更新实现业务化的省份,这些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推送,不光惠及到手机用户,也将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对城市积涝、地质灾害等问题,都将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下一步,客户端还将拓展水文、旅游、农业等行业的气象服务,用更精细化的数据服务省内各个领域。”李建说,“智慧气象”正不断融合气象部门最新的科研成果,希望更多浙江人可以来下载使用,为客户端的优化和改进提供见解,让“智慧气象”的贴身服务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