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西湖“一日游乱象”,对杭州旅游形象的伤害显而易见。有人可能会说,跟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恶劣事件相比,西湖“一日游乱象”可说是“小巫见大巫”,比如“诱导购物”,只是“诱导”而已,离“强制”还远着呢!但这样的“乱象”,发生在旅游环境较差的地方可能不算什么,发生在“最佳旅游城市”杭州,绝对是大事。
创业难,守成更难。杭州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来之不易,但毁掉它,只需要分分钟。
目前,涉案旅行社及导游违法行为已基本查实,监管部门将分别给予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暂扣导游证等处罚。杭州所有一日游旅行社联合签署了承诺书。监管部门表示,接下来将结合秋季专项整治,进一步做好杭州旅游市场的监管。
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做,那就是“反思”——反思监管上的漏洞,为何西湖“一日游乱象”媒体能发现,而监管部门看不见?反思“低价团”大行其道的根源,是某些旅行社见利忘义,还是市场监管机制不够科学、公共服务不够到位?
诚如监管部门所言,相比其他地方,杭州对一日游市场的监管力度非常大;又因为旅游过程是动态的,动态监管也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面对央视的曝光,这样的开脱显然不合时宜。有关部门有必要提出一份详细的报告,检讨究竟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日游乱象”存在已非一日,监管部门难道从没有接到过游客的投诉?接到投诉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不必讳言,为数不少的中国游客对“低价团”的种种潜规则缺少足够的认知,但“低价团”的种种违法违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却与“低价”无关,而缘于消费者与旅行社、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游客对交通、饮食、线路、景点、购物等诸多信息,缺少有效的、便捷的获知渠道;二是旅行社与导游的行为何者属于违规、权益被损害了又如何维权、如何投诉等关键信息,游客同样缺少获知的渠道。前一种“不对称”折射出公共服务的缺位,后一种“不对称”反证出监管方式有待改进。西湖手划船宰客、黑车揽客、野导游,种种“乱象”的根源,皆可作如是观。
“信息不对称”向称难题,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消除“信息不对称”成为可能,其经典之作就是淘宝模式,淘宝模式已经遍地开花,餐饮、住宿、购物、打车、看电影,甚至装修、保洁、买车,无处不在。信息工具的开发运用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还消除了“劣币驱除良币”,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者,将受到法律与市场的双重惩罚。
淘宝模式的成功,完全可以在杭州的旅游管理上进行尝试,期待引入“互联网+”的杭州旅游,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