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准备晾晒辣椒
深度整合塑造“婺源民俗文化大餐”
从景区建设那天开始,篁岭的文化建设一直没有止步。
地处皖赣边界的婺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这里一度保存着较为完善的徽派文化资源。然而,尽管当地保护乡村资源的意识已经非常浓,但许多宝贵的古民居资源仍在不断流失。
“我们不仅要把篁岭的古民居资源重新修整起来,还要将散落在全县境内无力保护与修缮的明清古建搬迁在篁岭修复与传承。”吴向阳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景区就做了明确的规划,第一是抢救性地保护古建,避免文化传承的断裂;第二是将继承传统与发扬现代人文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婺源文化。
2015年6月18日,一座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百年邮驿落户篁岭。这座位于景区明清天街的篁岭邮驿以最美乡村为主题,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极具文物价值。它的出现,不仅为篁岭景区增添了几分古色,成为历史悠久的徽饶驿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篁岭景区恢复活态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
过去的几年,吴向阳和他的团队先后深挖通过“晒秋文化”,返迁老农复原晒秋;重开油纸伞坊,传承油纸伞造伞工艺;聘请老工匠采用古法雕刻徽州三雕;设立“婺源民俗展览馆”,将婺源境内的婚俗、祭祀、民规村俗等进行梳理和原物展示;引进名家摄影写生,将“摄影吧”、“竹山书院”用作艺术家创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与上饶三清女子文学社合作,推出公益性书吧——“三清女子篁岭写作营”……重开了书场、书院、客栈、酒肆、茶室等商铺,让原本濒临消亡的古村文化再次生机勃发。
如今,篁岭已成为婺源古民居修复与传承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失修倒塌的古宗祠重新矗立,破败的众屋修旧如旧焕然一新,衰败的农舍得以匡扶改造,散落在偏远村落的徽州古建也在篁岭得到集中保护……一个集聚徽派古建筑个活态博物馆初见雏形。
吴向阳表示,今后篁岭还将集结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以“晒秋”为最大的亮点,最大程度上整合像傩舞、龙灯、黄梅戏、徽剧、踩高跷、划旱船、抬阁这类散落的“民间风情故事片断”,形成完整的“婺源民俗文化大餐”。
经过六年聚变,景区游人如织。
依托徽州文化打造“原真性”生态博物馆
目前,篁岭景区正在依托徽派文化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原真性”生态博物馆。
“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内涵,着重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上下工夫,才能有持久生命力。”吴向阳告诉记者,作为婺源旅游发展的见证者,他深知文化内涵对于一个景区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设想,篁岭将被打造成为婺源第二代旅游产品,将生态与人文完美结合,集休闲度假与旅游观光于一身,保护生态环境与民俗习惯,塑造婺源乡村旅游新风向标。
近年来,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通过科学整合文化及多种资源,将乡村文化元素融进各项创意和打造项目,活现古民居活态博物馆的原型,向游客演绎和展示婺源传统乡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精髓。
如今,在篁岭景区,游客不仅可以享受到精品度假酒店、星级客栈带来的舒适体验,还能欣赏到独具徽派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与2009年前相比,篁岭的徽州古村及民俗文化不但没有流失,而且还整合了婺源乃至徽州传统的活态文化,成就了“原真性”的生态博物馆。
吴向阳表示,他们要将篁岭打造成一个“微缩版”的婺源,集梯田花海、古村风情、民俗晒秋、户外拓展、餐饮美食、天街民宿等看点于一身;此外,景区还将针对不同时令、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举办春季赏花、啤酒节、帐篷节、摄影节、美食节、晒秋节等5大民俗节庆活动。
据了解,篁岭正在借助婺源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机遇,精心打造精品度假酒店及名企会所,民间手工艺品及旅游商品开发制作基地,民俗表演文化演艺及特色节庆展示基地,美术摄影影视创作基地,最美乡村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最美乡村的一天”生活体验基地,星级特色客栈打造、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结合乡村旅游特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深度开发婺源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大餐”。
2014年,篁岭古村先后十余次登上了《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等央视媒体。同时,还吸引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等领导来考察,获得广泛赞誉。此外,篁岭景区还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文化部颁发的“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最美中国符号”等荣誉称号,“篁岭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未来的篁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一个婺源徽派民居的博物馆,更是一个旅游休闲度假区。”如今,载誉一身的篁岭景区经过六年的集聚和裂变后再次出发,朝着更高的目标扬帆远航,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