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图风景 正文

龙坞茶镇: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发布时间: 2016-11-28 10:30:09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美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今年11月初,浙江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召开,对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更好打造美丽中国的样板作出全面部署,意义深远。

  实际上,从2003年至今,浙江省坚定不移地将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建设“两美”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以此为契机,西湖区转塘街道经过一年多艰苦卓越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这里有更宜居的生态。满目樱花红,十里桂花香。樱花、桂花、石榴、玉兰等在不同的季节散发着醉人的香气,用淡雅的色彩点缀着千亩茶田。

  这里有更富裕的生活。灰头土脸的民居变身艺术工作室、茶楼、餐厅、精品民宿,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茶农们的钱袋子更鼓了,龙坞茶镇品牌进一步打响。

  这里有更文明的环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按省级标准全覆盖,电线全部上改下,天然气管道通到每家厨房,新建大小公园91个……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媲美城区。

  这一切变化,让世代生于斯的龙坞茶农们生活更美好。

  打造成西溪湿地的姊妹篇、美丽西湖的金字招牌——悄然在变的龙坞茶镇盛“茗”远扬,正勾画出美丽乡村的杭州新样本。

  璞玉待琢,“改”乡村发展旧思路

  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土地资源被无序利用,棚舍、围墙林立,道路狭窄破损,空中电线密布……曾经的龙坞给人的印象是:茶园秀美,环境却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2015年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龙坞正是沐着这样的春风,承载着老百姓热盼,起航了。

  时间定格在2015年3月14日。

  “我们现在要打造龙坞茶镇,要进行11个村社的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把龙坞地区打造成世外桃源,打造成西湖的金字招牌,更要成为杭州的金字招牌。”当天,龙坞茶镇建设正式启动。

  “起步很艰难,首先就是拆违,通过拆,改变几十年来的陈旧观念,引导老百姓‘零补偿’自觉拆违。”转塘街道主要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困难颇多感慨,不拆违就没有发展空间,就做不了文章。

  拆违困难重重,情况十分复杂,龙坞茶镇范围内有11个行政村和社区,区域面积达24.7平方公里,3322户茶农,常住人口约1.3万,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辅房、棚舍和围墙。

  根据实际情况,唯有公平公正才能得到群众认可与理解。“自茶镇建设启动以来,我们每个步骤、每个过程都严格做到一把尺子、不开口子、不搞特例。”为了工作顺利推进,西湖区集全区之力抽调了百名干部组成了11个工作组入驻村社,工作方法也渐渐明晰起来:一方面把建筑物全部测绘,张榜公示,谁家的合法面积多少,谁家的不合法面积多少,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是一把尺子拆违,村社书记、主任承诺带头自拆,其他党员干部承诺跟着拆,最后发动全体老百姓响应拆。

  实践中,全体工作组成员,特别是村社两委班子的同志,践行对党的誓言,冲在前,做在先。

  上城埭村村委会主任赵以平的房屋用于开办农家乐,每年经营利润超过30万元,但在拆违工作开始后,他毅然下定决心,果断拆除了作为饭店包厢的辅房和超300多平方米的钢棚。

  西湖茶场村党员苏臻,主动支持配合拆违工作,及时拆除123.54平方米附房和19.25平方米钢棚及50余平方米花坛和围墙,同时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做好80多岁老母亲的思想工作。

  一开始老百姓都想不通,为什么要拆?当看到干部、党员、代表带头拆,看到了拆出的宽敞空间、有序环境,以及未来的蓝图,老百姓渐渐地开始配合拆违,甚至主动拆违。

  两天,所有的村社书记、主任全部自拆到位;十天,所有的党员、公职人员全部带头自拆到位;两个月,3322户农户全部完成拆违……累积拆除违建4532处,面积24万平方米,拆除围墙长度约90公里。

  转塘速度彰显。

  华丽转型,“建”龙坞茶镇新面貌

  拆出空间只是第一步,建得好不好至关重要。在拆违的同时,各种规划、设计、方案紧随其上,通过一次次实地勘察与论证,设计稿不断推翻与完善,尽可能做到完美与精致。

  “在设计中要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比如交通问题要彻底解决,规划9条主干道连接11个村社,并与高速出口、小镇入口相连;415条村道要进行修缮,实现家家户户可通行汽车目标;基础设施要配套,农村生活污水要处理到位,电线要从空中移到地下,家家户户要通上管道煤气;景观效果要彻底改善,需要新建大小公园91个,近千户住房需要立面改造,2000多户的院子需要改造成开放式的景观庭院;路灯、果壳箱、长椅、公共自行车、公交站点等等设施需要统一设计和安装……”建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参与规划设计的八家设计院分头负责一到两个村社,均由全国知名设计师领衔,挖掘当地的特点,形成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亮点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材料的材质、色调选择上,充分考虑与实际情况的匹配,景观小品追求精致典雅、适当点缀,既要恰到好处地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能过分凸显人工痕迹。

  不仅如此,在实现美景与特色融合上,充分考虑到龙坞需要实现绿色向彩色的转变,因而确定了跟采茶季节有一定关联的樱花作为特色,精选了十种左右花期不同的樱花品种,在各村社种植,形成追花观赏的循环美景。春茶上市之时正是樱花盛开之际,可利用吸引游客过来赏樱的机会,带动当地的茶叶销售。

  整个建设期间,参与施工、监理的公司多达16家,最多的一天有2600余名工人同时进行施工,24.7平方公里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历经9个月艰苦卓绝的施工,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铺设沥青27万平方米、污水管网102公里、高低压电缆30公里、天然气管道106公里,安装路灯2000余盏,新增绿化34万平方米,种植樱花树11724株,另外点缀玉兰、石榴、香泡、桂花等其他树种12358株……这些数据的背后,凝结着所有工作人员的汗水和激情。

  正如西湖区主要负责人在总结大会上所说:“龙坞茶镇是事关得与失的艰难抉择、成与败的严峻考验、破与立的深刻革命,最终我们用志在必得的志气、掷地有声的态度和确实管用的办法,把这一切变为现实。”

  破茧化蝶,“立”小镇产业新样板

  路变宽了、水变清了、空间变开阔了、村庄变整洁了、环境变美了……如今的龙坞茶镇,游人如织,仅今年的国庆长假就吸引游客7.38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加近40%,实现营业收入554.75万元,带动农产品消费301.1万元。

  环境的变化吸引了人气和商机,自然而然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直接的体现是茶农收入的增加。现在的民居已然成为深藏于天然花园中的景观别墅,求租的艺术家、投资者纷至沓来,整幢民居的出租价格从以前的每年10万上涨到了20万、30万以上。不愿出租的茶农,自己也开始与投资者合作,开办起了茶楼、餐厅、精品民宿。

  以外桐坞村为例,村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4.7万元,对于一个低收入农村来说,这样的变化有如一场及时雨。

  但这还只是初始的变化。在前期的整治建设中,转塘街道对每个村庄分别进行了打造,而龙坞茶镇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一个核心区来画龙点睛,让各村落对这个核心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我们的理念是花三年时间打造出一个龙坞茶镇的会客厅,在这个会客厅里要把我们最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示出来。”转塘街道主要负责人对这个计划信心满满,“这个区域要走精品化、国际化路线,要打造成最顶级的茶产业集聚区,这样做的好处是用规模效应来提高茶农对未来龙井茶产业发展的信心。”核心区的建设立即摆上了日程,选址就在龙坞茶镇最中心的位置,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这里是进入镇区的必经之路。

  核心区将整村搬迁,空出来的土地将与国内一流的开发商合作,打造休闲茶乐园、茶乡社区、总部山庄、生态茶园、养生度假区五大功能区块。

  “花深不辨径,地寂惟闻鸟”,这是古人游历龙坞留下的诗句。如今诗中景致尤在,而“一叶香茗富山乡,画外龙坞名远扬”则是时代赋予龙坞茶镇的新使命,这里即将成为农村地区向新的产业集群、新的文化风范、新的生活方式变革的代名词。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张姚瑶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