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义乌:舌尖上的豆花 留存田心古村的味道

发布时间: 2018-08-20 09:50:1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张静恬
 

  时光虽逝,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田心豆花却代代传承

  中国义乌网8月19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在义乌佛堂镇田心古村,一提及王金奎的豆花摊,村民们都熟悉得犹如自家的后厨。不论风吹雨淋,他的豆花摊都会准时伫立在乡间路边,等待着四方来客。

  每日正午,王金奎一头钻进父辈手中留下的简易家庭豆花作坊,心无旁骛地制作着这饱蘸市井气息,带着劳作诚意的食物。

  黄昏的时候,人们结束了忙碌的一天,随着太阳的西沉,田心古村开始热闹起来,散步的、放学的、下班的、陌生的、熟悉的,很多人从豆花摊前走过,闻香而止,手捧一碗豆花,大快朵颐间,便扫去了一日的疲惫,陆续归家。

  穿过光阴阡陌,田心古村走过了无数四季更替,朝夕轮转,关于王金奎一家五代制作豆腐花的故事,当事人回忆起来都只记得些零星片段。只知道早在久远的村庄历史中,它便已经存在,在田心村民的记忆里,一声声亲切的豆花吆喝声,是他们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豆花的味道依旧在岁月里飘香

  人约黄昏后,在田心古村内徜徉。无论是花枝娇艳的春、蝉鸣四起的夏、落叶飘零的秋或是万籁俱寂的冬,都能看到一个肩挑担子的身影。从田心二村最北面的家中到田心三村最南面豆花摊的距离,徒步行走仅需五六分钟。寒来暑往,王金奎不知走了多少趟,扁担上随着他的步伐上下颠簸的木桶,也布满了时光的痕迹。“这个桶从爷爷辈传到我手上,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说话间,王金奎的音容里满是骄傲。

  “师傅来一碗豆花!”闻声而起,他掀开桶盖,用平勺把雪白的豆花舀到瓷碗里,加入一层酱油,再点两滴麻油,接着是撒上葱花,整个过程手脚麻利一气呵成,动作优美得如同舞蹈。豆花香滑细嫩,完全没有豆腥味,调料只放辣椒和酱油,但味道却很鲜美,很多人连吃三、四碗才摸着肚皮离开。

  豆花属于中国传统小吃,补钙健脑,老少咸宜,营养价值高。北方人管它叫豆腐脑,形象又贴切,南方人管它叫豆花,更显文艺范儿。

  豆花的制作工艺简单,先将黄豆在清水浸泡,放进石磨压碎碾磨,乳白汁液缓缓流出,清香弥漫。然后在锅中把汁液烧沸,倒在棉纱上过滤。滤后汁液又回炉制作豆花,此时改小火,并在勺内放石膏勾兑。不过一会儿,就产生絮状的白色沉淀,再用筲箕压榨挤弄,使豆花不松散形成凝块。热腾腾的烟雾飘出后,开始盛食到木桶中,一手拿着扁平瓢子,熟练地刮出薄薄一层,舀一勺,装一勺。

  这里的豆花,黄豆味十足,又软嫩又绵香,轻轻一吸,哧溜就滑到喉咙。这种手工素食,性凉味甘,清热解毒通肠道,唤醒了唇齿间的味蕾。

  细咽着豆花,记者与王金奎乐呵呵地闲聊着。王金奎22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开始做豆花,以前是走街串巷的叫卖,停下来吆喝一声,四面的食客便会围拢过来,而在这里摆摊也是近五、六年的事。从前,他用卖豆花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如今儿女都长成了,家里没有负担,他却舍不得放下做豆花的手艺,依旧坚持着。“虽然清淡辛苦,但也是一门养家糊口的好手艺。”王金奎说道。

  时光更替,从父辈手中传下的老石磨,立在王家老屋内,每当王金奎走过它,一些儿时的记忆便在石磨上眨开了眼。在磨浆机还未上市的年代,所有的豆汁都得用沉重的石磨磨出。打王金奎有记忆起,在村中各家豆花作坊间,这个石磨便始终忙碌地转动着。拿起木棍,插进石磨架上,记忆中,父亲常吆喝着将它抬到空旷的地方,一只手握石磨手柄,一只手握小木瓢,一边推动石磨,一边往石磨中间的孔添放黄豆和水,那雪白的豆浆就在石磨缓慢而又均匀的旋转中流到了锅中。飘散着的豆香,轻易地将在角落嬉闹的孩子从四面吸引而来。

  “可别小看了这两只手单调而重复的动作,若是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你还真就做不好这活计。黄豆添放多了,不易磨碎,出豆浆就少了;水加多了,豆浆就稀薄了。”王金奎说,从小他就在父亲跟前看着,渐渐便将一切动作熟稔在心。

  在磨浆机还未上市的年代,所有的豆汁都得用沉重的石磨磨出。

  非遗老记忆依旧在古村里传承

  古时的田心,称为环溪,地处义乌南郊,村庄三面环山,周边田野广阔,东溪、西溪穿村而过。如果说历史悠久的古建蕴积,用绚丽的笔触临摹着田心古村的光和影;那么对于田心村民来说,两百多年来王金奎祖祖辈辈相传的田心豆花制作技艺,满溢着的生活气息,则以白描的手法勾勒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从爷爷的爷爷辈做豆花开始,我们王家的豆花摊从未出过田心。”在王金奎的心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光水气土在孕育出的制作豆花所需要大豆原料时,也孕育出他对这片土地和传统的眷恋,王金奎家的豆花两百余年来变化甚微,一个豆花摊一天卖个一两百碗也就足矣。

  幼年的王金奎跟随着父亲走街串巷叫卖豆花,从那时起,田心古村有多大,他们都实打实用脚步丈量着。藏在巷弄里的村民,在听到一声声“豆———花”的吆喝声后,还未等吆喝声停止,就拿着碗迫不及待地从家门冲出来,等待着两父子麻利地用勺子将冒着腾腾热气的豆花洒在冷饭之上。

  一碗看似普通的田心豆花,在食客眼中已是活色生香。总结其特点是“一清二红三白四绿”。即汤清,辣椒花椒红、豆花白、葱花苗绿。闻起来酸香可口,吃起来味道鲜、辣中还混合着小葱的香。一碗下肚,神清气爽,不用搭配其他,已是大大的满足。“趁热吃最好,冒着热气的时候身心俱暖。”在村民王青芳的记忆里,一碗豆腐花便是当时田心乡间味道绝好的点心。

  挑着担子,父亲和王金奎一大一小的身影曾走过恢弘的培德堂,也曾走过古色古香的集义堂,还曾走过造型别致的慎可祠……渐渐地曾经依靠的父亲老去,只剩下了如今他形单影只的身影。

  “这么多年,豆花的味道早已烙印在田心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哪怕一天因为事情耽搁了没出摊,村民都会自己找上家门来询问原因。”

  王金奎说,去年在佛堂镇政府的帮助下,他的豆花成功申请了第六批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此原本居于村庄一角一隅的豆花制作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也为更多人所知。

  今年6月9日,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在绣湖广场盛大举行,摇摇晃晃的豆花担子从村庄走出,伴随着挑担人悠远而低沉的调子,勾起更多人记忆中香滑温热的味道。

  时光虽逝,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田心豆花却代代传承,有时候白瓷碗里装载的不仅仅是田心村民嘴角思念的味道,更是村里乡亲的快乐、左邻右舍的故事以及浓浓的乡土之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