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义亭老车站:一座小车站 一群守望记忆之人

发布时间: 2018-09-19 11:18:34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记者俞萍/文 杨霄/摄

  牵着老伴的手,范文权指着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慨万千。

  范文权夫妇在这个地址住了大半辈子。

   

  范文权和妻子述说当年的过往。

  来观兴的儿女们时常来看望两老,儿子(左一)则常伴身侧。

  如今的义亭站周边杂草丛生。

  来观兴的女婿牵着孙辈穿过宿舍弄堂。

  来观兴把曾获得的奖章、证书等都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铁路飞速发展,浙赣线上的一座小车站——位于义乌市义亭镇车站村的义亭火车站,除了站台上方隐约可见“义亭站”三个字外,其他已面目全非。随着人、车、货的撤退,义亭老车站繁荣不在,杂草蔓延开来,渐渐覆盖了这里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历史,留下一队“铁路人”,驻守在岁月撤退的路口。如今,这些“铁路人”,也走的走搬的搬,只剩下了五户家庭。老人们用一日三餐的平静生活,对抗着记忆。

  “老范是个很有范儿的上海人,老来上过抗美援朝战场,老雷他们人也很不错……但他们的居住环境实在差了点。”在前往探访前,知情者这样介绍。

  记者来到他们的住所,这里偏居车站村一隅,是曾经的铁路局宿舍,一层半平房,约30几平方米。

  见到范文权时,他穿着宽松衣裤,头戴草编小礼帽,正与邻居在菜地里聊天。1957年,他作为铁路文化宫下放干部来到义乌,今年88岁了依然腰杆笔挺,举手投足和言语间还依稀保留着上海人的范儿。

  儿女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与老伴郑秀兰生活在拥挤破败的房子里,有抱怨,但两老的心态不错。郑秀兰因为糖尿病几乎失明,但洗衣做饭不在话下。“‘只要我有得吃,你就有得吃,我的劳保就是你的劳保。’是他这句话让我的心安定下来的。”郑秀兰说,当年为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她辞掉南京的工作,到义亭站当了一名临时工,忙时还要帮忙检票。“印象中,义亭站当时客流量高达5000人次,节假日就更忙了。上世纪90年代,义亭往返义乌,火车票大概是8毛钱,有人为了省钱,还逃票。”

  “哟,今天饭被我烧硬了,不过你喜欢吃硬的。”赶上中饭时间,郑秀兰扒了一口米饭,笑着对范文权说道。桌上的南瓜,是范文权在门口的菜地里种的。“年纪大了,种不了多少菜,邻居老何家儿子人很好,经常他们种了送来。”

  说话间,邻居听闻老范家来了记者,都过来看看,并带记者到这片区域转转。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同样留居于此的“铁路人”来观兴是铁路工务段的退休职员,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如今94岁高龄,四世同堂,其三儿子退休后特地搬来此地照顾两老。

  火车的这头是乡愁,另一头是梦想,曾经承载的记忆正在消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车站村处于正加紧建设的国贸大道义亭段区域,规划建设中的金义东轻轨也将穿村而过,这里或将成为义亭的重要门面,建好这个门面,也是所有曾奋斗付出的人们的期盼。愿他们安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