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义乌北门街:说不完的老城记忆 道不尽的老街情怀

发布时间: 2019-03-04 10:34:09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王曙光

旧城改造前的北门街掠影 吴贵明摄

  义乌老城直街横巷曲弄,约定俗成。虽然时代变迁,城市发展,有些街巷随拆迁而消失,沉没于历史;有的街面四周则商场林立,人群喧闹,比过去更为繁盛,焕发出勃勃生机,融入到了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快节奏,比如北门街。

  老北门街,北起今义乌剧院前与车站路相接,与新马路分道,向南行横跨工人路,沿市府大院西侧到县前街,全长约650米,宽12米。它的兴起,开始于义乌通火车(1930)之后,明清时代还是一条名叫金宅的巷子。

  宋元时代,义乌古城虽无城垣,但有城门,“东曰东阳,南曰绣川,西曰金华,北曰会稽”,四门取名都用所向地名。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修,门上建亭,东名“迎喜”,南名“翠嶂”,西名“渌波”,北名“迎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修朝阳门。三十九年各门始用石筑为门楼,“颇如城门之制,便于守望”。后几次增设、扩建和重修,到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有城门七,各有门楼:东曰朝阳门,西曰迎恩门,西北曰湖清门,东北曰通惠门(旧名小槐花),北曰拱辰门(旧名大槐花),东北曰卿云门(旧名金麟),取名大都依朝向。

  义乌县治的街巷营建,以衙署为中心,后形成北、东、西三条主街:县前街(旧称“泗州镜”)、上市街(旧称“川桥镜”)、下市街(旧称“文明镜”)。从1795年至1945年,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稠城北门街、朱店街、新马路先后兴建。几经兵燹,城区主街道数度变换,从三条变成六条。

  岁月流逝,北门无论最早称会稽门,还是建过迎轺亭,都曾显赫一时,韵味宛存,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演变。到了民国时期,明末所建的城门敌楼仅剩门壁,20世纪60年代县城因拓宽道路,门壁被拆除,渐渐被后人淡出记忆。

北门街老照片 赵华伟摄

  回溯老北门街,难免要说起当时的稠城小三里塘义乌火车站。据《义乌市志》记载,这个最早的义乌火车站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离县城约1.5公里。后随着铁路客货营运的开通,兴起了私营的货运行业,最早的工具是“羊角车”,后先后被胶轮车、双轮车替代,行业时称“过堂行”。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军用需求,火车站至北门街路段建起公路,全长约1400米,后取名车站路。自有了货运行业出现,火车站至北门口的店铺增加,两地间人气渐旺。自此,义乌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航运的交通优势方才显现。1941年5月间,义乌火车站遭日机炸毁,6年后得以修复。

  告别八年抗战,老北门的街景依旧,却出现了通商手车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2年,北门街的稠城运输站开业,有双轮车156辆、手扶拖拉机12辆。人们无法统计手车搬运组织解决了义乌城内多少劳动力的就业,更无法想象搬运工们当时穿街走巷的场景。车声辘辘,和着他们的脚步声,增添了老义乌人对老街的眷恋,他们的故事如同平实的巷弄,显得更为真实和感人。

  义乌历来钟灵毓秀,人文兴盛。老北门街也不例外,这里才俊济济,灿若繁星。拱辰门(俗称北门)一带原是孟姓金姓楼姓聚族而居的地方。孟姓为孟子后裔,士子文人不乏;金姓出过大理寺卿金世俊,进士金德义,“金氏二雄”金汉蕙、金汉鼎;楼姓的孝子楼蕴,忠臣楼琏,以及楼斗南、楼子固、楼子晏等名人博学多才,这一切都展示了这里璀璨的人文景观。

  短短的老北门金宅巷,曾牌坊林立,金大宗祠、天官第等遗址等古风犹存。诸多牌坊中较为出名的恐数天官坊和两座进士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出仕为官的金世俊,一生为官清正,秉公执法,曾任工部侍郎、大理寺卿等职,后被崇祯皇帝列为三清官之首。天官坊,即为金世俊立。

  据清嘉庆《义乌县志》卷一“坊表”载,义乌当时有牌坊60座(不包括节妇牌坊),多为宋明清时期建立,分为六类,系为有功有德者树立,也有激励后人的作用。金宅巷的天官坊,当属为义乌县内名人立的牌坊。列入第三类的便是进士坊,属于为义乌科举及第登金榜者立之范围,义乌共有三座,金宅巷就占了二座:一座为楼斗南、楼子固、楼子晏所立,另一座则为金世俊、金德义而立。此外,这里的忠孝流芳坊、孝行坊都曾辉煌一时,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成为义乌历史的见证。可如今均不复存在,让人扼腕长叹。

  说起老北门的金大宗祠,一些老义乌人颇有几分自豪。这座宗祠于民国时期办过私立星拱(金氏)小学,它与稠城地域的绣川(陈氏)小学,武陵(龚氏)小学,江夏(黄氏)小学一样,文化丰赡,读书风气浓厚,乃硕儒辈出之地。1970年5月金大宗祠改建为义乌邮电楼,邮电历史以此开始叙写。而之前,赶婆桥龚大宗祠的武陵小学,移至北门街以南的龚聚源酱油坊内,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其址就是现在的市政府综合楼。

  北门街也有过痛心的回忆。1941年8月,义乌城区爆发鼠疫,疫情首先在北门一带蔓延,城内的学堂相继停课,太祖殿7间房里堆满了尸骨。“细菌战”已经过去七十余载,但中国人民所受的伤害一直未被遗忘。令人刻骨铭心的还有,北门街73号当年是驻义日军情报部的工作室,另一个掠夺义乌物资的“东和公司”也设在北门街。

  过去北门街店铺寥寥,但龚聚源酱油坊开得很大(稠城尚有陈怡顺、陈平顺两家),店面达10间,瓦屋3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区街道拓宽,加之初具交通优势,义乌商贸业在七十年代末悄然兴起。据载,当时北门街是外地人进城的必经之路,只有过往之客,没有经营之店,街道宽畅,两旁宜设地摊。于是,有经商传统的廿三里、福田等地10余位农民,开始在北门街头歇担设摊,出售小玩具、小百货,后来人数激增,货郎担最高时有124副。北门街曾始称“马路市场的‘星星之火’”,“义乌小百货市场的雏形”。时近三年,义乌正式开放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并以昂扬的锐气和超常的速度、节奏,不断培育和提升市场主体,形成了一个个“义乌样本”……

  商贸活跃,百业兴旺。“山货市场”带动了义乌城区街面店铺的扩张,饮食业生意趋旺,并逐渐形成南端以经营眼镜业为主,北部以家具业行业为主的特色。经委、财税局、物资局、邮电局、手工业管理局、稠城镇政府以及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单位一度设在北门街。北端企事业单位密集,有市府第二招待所、义乌宾馆、卫生防疫站、商业公司、农资公司、华康公司、华丰公司、义乌木器厂等。“记得,北门街的路面由低至高,坡度缓上。每天行走不觉得累,工作精力充沛,身兼数职也很乐意……”当年在义乌经委就职的杨其平为此深有感触。

  北门街是当时县政府的主要通道(政府边门通向该街),系机关部门最多的街区,它亦见证了改革开放40周年和义乌撤县建市30周年的骄人风采,锐意进取的义乌精神俯拾皆是。1988年5月25日,义乌撤县建市。不久,义乌宾馆先后接待了抗战时期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1939.12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县委书记王杰(1953.9—1954.4)、县长红士(1951.7—1953.9)等。尔后,这座不起眼的宾馆迎来上海一批专家,义乌市政府与上海石化总厂在此成功签约“厂市物资合作协议”。该项目的完成,成为义乌对外开放协作的首个案例,凝聚着义乌大地改革开放征程中的不灭薪火。

  岁月浮沉,北门街给了老义乌人太多的甜美记忆。义乌饭店、义乌照相馆、义乌浴室均曾坐落于此。那个年代,国营的饭店、照相馆在义乌极少,物质相对匮乏,人们却固守着一份恬淡的情怀。一桌团圆饭、一张全家福……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拱辰门原称大槐花门,还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叫小槐花门的小北门———通惠门。通惠门巷北起建新路,南通工人路,曾住着几十户白壁青瓦、曲径小院的人家。如今这里有了通惠门路,矗立起了幢幢高楼,学校、公园、商场、住宅小区云集。前些年,北门街区块改造工程创出“奇迹”:12号地块(后为都市中央公馆)拍出36.81亿元高价,一度成为市区楼市的价格标杆。

  毗邻市政府,紧靠绣湖公园和绣湖广场、以及“义乌之心”、银泰百货等,北门街有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喧闹的商场,繁荣的街景。街道新了,城市美了,可往日的记忆却始终久而弥新,远而弥笃,涩而弥甘,回味无穷。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