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义乌书院之“蝶变”

发布时间: 2019-03-12 09:45:31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王曙光

  一峰书院、重阳书院、丝路书院、鸡鸣山书院……这些年,义乌市一座座点亮文化之光的书院相继崛起。这些被誉为“城市书房”的书院,不少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高校共建,有的由政府补贴、村级组织和社会有识之士合办,有的则由学校和文学院团携手创办。书院以打造学习型城市为主旨,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和学生文明阅读,进一步传承本地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

  上溯千年,义乌曾出现众多的知名书院。据县志记载,义乌古代之书院,最早见诸史料的是鲍公琰(字茂勋,号纤益,义亭人)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所建的龙华书院。历代有东岩书舍、滴水书院、绣湖书院、杜门书院等21所之多,尤以明代兴盛,规模较大。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书院随之而废。

  书院又称精舍、书舍等,古代原为藏书和修书之地,当然也是发表学术见解、传播思想成果的一方圣坛。唐末五代后,义乌的书院少部分为官宦学者回乡著书立说、治学授徒之所,其余多为地方官绅为举业而设,无论是属于“研究型”,还是列为“教学型”,学者甚众,办学声名随之远播,在当时对人才的培养、地方学派思想的传授、地方文化发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旧时的书院选址较为讲究,大都选择在远离城镇、环境幽静之处,且学者在则书院兴,学者去书院随之废。如南宋时名儒徐侨作为潜研朱熹理学场所的东岩书舍,所建于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坐落在县南四十里的清德里孝冯祠东(今址在赤岸镇);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石一鳌于县西北三十里苏溪辟书院,名曰“讲岩”,甥黄溍亦游其门,授徒而弟子王龙泽举进士第一,后中得状元。有的还难以区分是书院还是社学、义学,有的招收不同年龄的蒙童少年,开展初等识字教育,名为书院实为学塾。

  义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教育勃兴。“县古有学,肇自元魏”。无论是最初设立的县学、社学,还是后来所建的书院,以及义学和私塾(包括家塾、族塾、学馆),一直兴盛不衰。历代先祖绵延不绝的“重教兴学”之风,是义乌文化独领风骚、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另载,古时书院多为自主办学,一般只招收上过经馆或科举落地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元明以后开始逐步官化,官办与私办并存。讲学内容亦从学“四书”“五经”,旁及史书诗文,延伸至学八股文,同时钻学制艺贴经及诗赋,强调立志立品,培养优秀学生。

  若说当时义乌知名的书院,不能不提到元时王袆于绣湖之滨辟建的华川书舍(现址为绣湖公园内)。王袆(1322—1374),字子充,号华川,曾主修《元史》,被朱元璋称为“浙东二儒”之一。华川书舍(1341—1367)乃其治学之所,传授徒友,往往不绝。王袆少年时与宋濂同受经于侍讲黄溍先生之门,30岁时,同门师兄宋濂应邀作《华川书舍记》,其中有“子充之居,直湖之阴,犹系之以旧名,志乎古也”云云,足见当年书院之博雅学风和恢宏气势。

  义乌众多古代书院中唯一保存完好古迹的,首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杜门书院。该书院是明洪武年间由傅姓太公傅藻所建。傅藻,字伯长,号国章,元末与宋濂、王袆、刘涓等随黄溍学习,后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著有《国章春秋》二十卷等。据《傅氏宗谱》记载,傅藻官居翰林编修等职,还乡创建书院,号杜门。今存“杜门书院”,也作“傅氏宗祠”,建筑为三进五开间,单檐硬山墙砖木结构,三级马头墙,二三进间以穿廊相通,布局精巧,风格清雅。

  一城一特色,一域一风情。改革开放以来,地灵人杰的义乌,本土文化既得山水之幽,更涵人文之胜,各具特色风格的书院相继涌现,破茧“蝶变”。这些书院以此为阵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有效搭建了一个集阅读、展示、沙龙等一体的文化“驿站”,使文化典籍得到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得以现代创新。

每周六天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每月举办三场文化活动,运行一周年已服务1.8万人次,位于江东街道塔下洲社区的一峰书院,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吴优赛 摄

  位于江东街道塔下洲社区的一峰书院,粉墙瓦黛,静谧通幽。迈入书院,整洁书架错落有致,7000余册书籍琳琅满目,书香袭人。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书院传承悠久的乡贤文化,每周六天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每月举办三场文化活动,运行一周年已服务1.8万人次。“借阅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文化活动常态化,是一峰书院的三大基本功能。”据书院服务人员介绍,他们还与义乌工商学院成立的丝路书院实行优势互补,携手开展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人文空间。

  钓鱼矶上的一峰塔,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日夜俯瞰着书院引领育人的功绩。同样,承载着乌伤的深厚文脉,立于义乌北大门的首座现代书院———重阳书院,因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加之当年朱元璋曾避难于此、后登基御赐牌匾“敕封普济寺”而闻名遐迩。一峰书院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高校共建,而重阳书院则由政府补贴、村级组织和社会有识之士合办,为村建、村有、村管和村民共享,集讲学、藏书和展示功能于一体。

 重阳书院,因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加之当年朱元璋曾避难于此、后登基御赐牌匾“敕封普济寺”而闻名遐迩。 吴优赛 摄

  重阳书院的建设,最早源于杭州大学原历史系主任、金普森教授的倡议。2009年,书院启动兴建。村民们闻讯后,按捺不住喜悦和激动,为营造书香之地出钱出力,起早摸黑……对外开放后,其教育、文化资源直接延伸到乡村和城市,架起了大城市高等院校与最基础乡村的文化桥梁。专题展览、书画沙龙、艺术研讨会,全国名家纷至沓来。

  书院建成后,基金会成立,书籍也在增加,捐款尚在继续。中国世界义商总会首届会长陈萍,一次性向义乌市慈善总会捐赠30万元,后由其转赠给重阳书院。

  漫步大陈镇灯塔村的馒头山,重阳书院的大成堂、讲学楼、藏书阁气派恢宏,8000平方米的书院,万余册藏书翰墨飘香,与院内的亭台楼阁连为一体,体现徽派建筑与江南园林风格,构成了一幅人文气息浓郁的别致画面。它被列入义乌十大地标建筑排行榜实至名归,已成为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

  书院,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泱泱几千年,从书香四溢的义乌书院之“蝶变”,背后是一代代、一群群挚爱乡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之人的梦想与付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