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留住传统 记住乡愁 对话未来 义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7-08 09:39:2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开栏的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日前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义乌10个村名列其中。截至目前,义乌共有13个村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义乌自秦建县名乌伤,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悠长的历史孕育出了诸多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传统古村落,珍藏着城市发展远去的历史记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画意境往往是人们对美丽乡村最深的印记和向往。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义乌实践持续推进,在保护与开发中不断绽放异彩。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记住乡愁义乌传统村落巡礼”栏目,走进义乌各个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探访其文化遗产现状,发现其独特的乡村魅力,全面寻找、挖掘、展现乡土的文化之美,剖析其困惑,问道其未来。

传统古村落雅端村 通讯员陈俊鹏摄

  中国义乌网7月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独倚幽窗,细窥义乌如诗如画的传统村落,只见青砖黛瓦的老宅端然而立、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勾住了露往霜来的连绵时光。游人行走在曲折小巷和潺潺流水之间,以青石板作底,用浓浓的乡愁,将悠长的时光勾画为刹那光景,惬意进入画中。

  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义乌传统村落,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也留住了这方水土历史文化的“根”与“魂”。2016年6月,在谈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义乌实践时,时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曾肯定地表示,他在义乌看到了这块土地的文化精神,义乌不仅是商业的明星,它也有文化的自觉,文化的眼光。

  随着时代变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在这一时代文化命题的叩问中,义乌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近年来,义乌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以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个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建设项目为重点,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与时间赛跑,留住传统村落中的乡土建筑

  气温接近30℃,在义乌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的各施工现场,一群专职修复古建筑的工匠和往常一样,头戴安全帽,站于脚手架上,心无旁骛地精雕细琢,在断瓦颓垣中将冷藏其中的历史渐渐活化。

  这是义乌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热潮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统计,目前义乌共有165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7处省级文保单位,276处市级文保单位,212处市级文保点。而其中的大多数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都散落于遍及全市的各传统村落之中。这些街巷、旧宅,正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于阡陌中回归古韵。

  一条老街横贯古今,半街烟火、半街文脉,这便是倍磊老街的风韵。倍磊村历史悠久,始于宋代、崛起于明代,清代成为义乌“烟灶达千”的第一大村。悠长的历史孕育出灿若列星的建筑遗存,村内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点6处,在“三普”登录的历史建筑共有48处。全村传统风貌的建筑占70%以上,包括宗祠、庙宇、传统店铺、古民居等,并以村内街心庙为中心点,形成了“十”字形古街格局。

  近年来,作为义乌商贸文化在村落空间尺度上的缩影,倍磊用一座古村的变迁,勾勒起千年文脉。从2016年启动的古建筑修缮工程,正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的复原中,让这座村庄的历史满血复活。

  “村内以居住改善为主的建设量增加,导致村落空间风貌混杂,成为横亘在倍磊村保护工作前的一道难题。”倍磊村党支部书记陈加斌说。有“困”必有“解”,经过多方探讨,倍磊村确定了兼顾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貌的保护思路,即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在现代文明的风景中赋予传统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散落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明的结晶,也是过去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书信”。踏访其中,远溯春秋战国、近至近代社会的历史点滴如光影般流转而来,再现荡气回肠的往事。义乌保护传统村落之路,从保护古建筑开始。

  “基础条件好的一幢古宅,最快修复也需要半年;遇上一些损毁严重的,师傅们就得根据历史记载或片段回忆,按照原来的规制谨慎修复,光是前期调研便需要耗费众多时间。”从事义乌古建筑修复十余年的季冠军说。

  在义乌古建筑修复的工匠队伍中,有不少非遗传承人,他们把古老的技艺用在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上。季冠军说,这就是传承。古月桥、荣安堂……都默默见证着这些匠人的坚韧与付出。无数心血的投入,让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场景从文字中走到了现实。

乔亭村新修的古建筑重焕光彩 商报记者张静恬摄

  让文化活化,筑起传统对话未来的桥梁

  6月初,第二届赤岸镇尚阳村民俗乡村土货节举行。精心烹制的传统美食、多彩呈现的非遗技艺、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村内纵横交错的老街挤得满满当当,人来人往的繁盛光景似是回到了村落的旧时光。“老街又跟以前赶集的时候一样热闹了。”看着纷至沓来的游人,村民老朱掩饰不住心里的欣喜。

  与大多数伴水而居的老街不同,尚阳老街却因独特的地理风貌依山而盛。因其位于十八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后来的乡政府所在地,这条老街也成为义西南最偏远山区的商贸集聚地。时光俘虏了昔日繁华、年轮诉说着沧桑变化,尚阳老街也难免面临着衰与荣的纠缠。2014年尚阳村被认定为义乌首个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老街日益残损的命运也得到了改变。随着古建筑修复与景观改造工程的陆续推进,百年老街迎来了“新生”。

  老街之上,店铺林立,新业态与一间间老店铺的结合,引来如织游人。经过修缮的尚阳老街虽然保留着几乎原汁原味的古街原貌,却处处焕发着新生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尚阳老街的活化故事,同样发生在义乌其他许多传统村落的蝶变之中。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巨大的文化富矿静待其中,等着后人去挖掘展现。

  为此,义乌加大力度,一方面全面收集整理村落历史沿革、姓氏迁徙、文化遗存、物产特产、历史传说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村庄变化和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结合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活动中心、景观小品等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书籍、图片、影像的形式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各村宗族文化等历史人文元素,包括婚嫁、祭典、节庆、饮食、风物、戏曲、工艺等习俗和礼仪,延续民俗风情活动。

  赤岸镇雅端村开设民俗博物馆,缸窑村重组婺剧团队,尚阳、倍磊等村展演拉线狮子舞……这些用乡土手法留存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举措,再现许多人心中朦胧的“乡愁”。

  每逢假期和周末,就是义亭镇缸窑村“陶艺体验中心”的游客高峰期。体验式的陶艺互动模式使这里成为市民亲子游的好去处。陶艺大师创作室、陶艺产品陈列室、传统陶艺示范厅、陶艺体验厅等分设而立,重现昔日村落制陶的繁盛场景。传统古村缸窑也以陶艺文化为绣花针,一路穿针引线,将村落内的古建筑、非遗文化细细密密串联在一起,悠长的村落历史得以迸发出新的光彩。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烟的往事衍生了传统村落生生不息的人文故事与民俗积淀,而这些历史故事在文化的活态传承中延续为关于一座村庄、一幢建筑、一口古井、一条老街、一门技艺的具体记忆,激活传统村落,吸引着游客去切身感知这份代代传承下来的古村落原生态文化魅力。

  乡愁回归的背后,直面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的“困”与“解”

  近年来,随着义乌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大力开展,这趟与时间赛跑、守住传统、留住乡愁的旅程,也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加快各项工作开展、取得丰硕保护成果的同时,新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义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于传统村落保护时,相反本地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渐渐产生改善居住环境、增加住房面积的需求,但又受资金、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土地政策的制约;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传统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传统村落的帽子反而制约了发展。”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对矛盾就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再度陷入了困境,而这些困境并非孤例。

  今年6月上旬公布的《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保护利用措施进行了规定,并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行为设置了相应法律责任,使得义乌传统村落的规划、管理、保护利用等都有法可依。“要求县市人民政府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出台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的建设用地等一系列保护扶持政策。”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出台给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撑,但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的协调参与。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