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义乌东朱村:跨越岁月雕琢 沉静中自有一份天然

发布时间: 2019-08-04 14:00:1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应悦 张静恬

  中国义乌网8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应悦 张静恬)地处双峰尖脚下的东朱村,处于浙江地理轴心区域,以山为屏,择居梅溪,四周古木参天,被绿荫隐没。缓步穿行在赤岸镇东朱村的深幽古巷,高墙之间,微风拂过,即使酷日当头,也并不感觉焦躁。岁月斑驳,流年碎影,在古村的幽凉静谧中得以呈现。

从高空俯瞰东朱,原生态的古村落肌理依旧保存完整

  家风清正 朱氏一族聚集而居

  东朱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街巷,也没有山谷村落里寂寞的楼阁,只有平平常常的原住民,在这里栖息、生活、劳作、繁衍,和老宅、老巷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古色古香的景致,开启秘境中的日常。

  因孝而生的古村,绘就了江南古村中一隅独特的风景,并在历史长河的浸染中,演化为一份文化守望的丰厚沉淀。置身东朱村,细品着由一代代赤诚孝子编织的千年幽梦,将时光回拨至五代后周时期,回溯那段村庄初兴建的久远记忆。

  传说古时梅溪四周有许多小自然村和寺庙,禅明古寺居东南,林村吴村居东北,东郑村居西北,张宅居西南,张家村居正南,五地皆距东朱梅溪一里之遥,恰似盛开梅花的五朵花瓣。而梅溪巧在中央,似一朵绽放于梅花中心的花蕊。见此三面环山、东向水田、绿荫环村的秀丽之地,东朱朱姓先人遂选址于此,结庐繁衍。

行走在村中,常能看到宠辱不惊的村中老人,他们都是东朱历史的见证者。

  “东朱村是一个由朱姓聚族而居形成的传统村落,原先称为梅溪,五代后周时,因蒲墟朱氏十八派始祖朱禄,号野塘老人卒后葬于梅溪野塘山,长孙世东尊父临终之托,代身守庐,后周显德甲寅迁居梅溪,因其地在,故名为东朱。”在金余良的娓娓诉说中,一段关于古村的发展繁荣史渐渐明晰起来。

  从最初朱氏先祖以一处茅屋结庐双峰尖脚,到后来丁、毛等姓陆续迁入,人烟逐渐兴旺,村落初具规模。至宋仁宗时,七世孙朱纲仕宋集贤院学生时,家族小有发达,始建宗祠祭先祖。至元初1300年又有朱姓十七派子孙迁入,村庄愈加兴旺。

  钟灵毓秀之地,各姓氏宗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遇事共商共议,传家秉以孝悌,由此耕读兴业数百春秋,古村渐趋繁盛。鼎盛时期,村庄英才辈出、商贸发达、经久不衰。如今,提及村庄曾经的古老和纷繁,居住于其中的老人大都仍略知一二,他们常坐在自家门口向后辈人诉说着一段段沧桑的故事。

  血缘纽带 原生态的肌理保存完整

  据村党支部书记金余良介绍,东朱村整体空间格局以血缘为纽带,以祠堂、公祠为聚落中心,由此向外展开生长,整体结构充分反映了村落在儒家礼制影响下的等级秩序。

  至今,东朱村仍保存有十分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原生态的肌理。历史街巷整体空间呈环状排布,联通性较强,狭窄幽闭。村庄东西向布局,建筑多为南向,依势而建,屋宇连栋,勾檐翘角。

 东朱村内的深幽古巷满是斑驳岁月的痕迹。

  村中有上百处老房子,其中近半为明清时的古民居,保持着典型浙中民居的风格,并融合了古徽州、浙东以及浙南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一般为纵轴对称或纵轴“十字”对称形式,有三合式、四合式、多进四合院落的不同组合方式,统中有变,变中统一。这些古建筑多以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天井院为外观特色,以木雕、石雕、砖雕和壁画为建筑装饰,梁架以曲线优美柔和的冬瓜梁、劄牵梁为地方特色,艺术精美,布局精巧,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

  据统计,东朱村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11处,其中朱丹溪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永福民居、孝思堂、四教堂、楼下厅民居等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毅斋公祠是朱姓十八派为南宋徐理学家徐侨建的祀祠。村庄有元代墓葬、明清厅堂、祠堂、泉井、义祭坛、革命烈士墓等,元素众多。近年来,孝思堂、毅斋公祠、朱永福民居等一批古建筑得到了修缮保护。

  一方面,东朱古村在古建筑的陆续修缮中渐渐留住乡愁;而另一方面,面对着村庄内数量依旧庞大的一批古建筑,政府虽然尽力抢修,仍然跟不上老屋因为自然以及人为因素倒塌的速度。如何盘活这些不是文保点却留存着文化价值的老屋?成了如今横亘在东朱古村保护与建设之路上的一大难题。

  “我们细细查看过,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因为老百姓早已搬进新房,人去楼空的老屋因为年久失修,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老房子其实已经倒塌,只剩外墙屹立着。而尚居住在老屋里的村民,又面临着住房安全隐患。”金余良说,老百姓向村里申请宅基地想建造新房,但是村里的用地指标又不够,导致各项保护工作在其中又很难展开。

  各种矛盾集聚在一起,给古村东朱带来了诸多发展上的无奈。但对于古村的美丽蜕变,东朱的老老少少依旧充满信心,并演变为他们日常的自觉行动。

  因孝而生 孝悌文化传承载体

  梳理东朱古村的历史发展脉络,始终有一种精神一以贯之,这便是由孝义家风构筑的古村精神内核。因孝而生,以孝闻名,如烟的岁月中,古村历史文脉里流淌着的孝义家风,如穿行村庄的潺潺梅溪水,滋养着代代东朱人砥砺前行。

  在东朱村的北侧,有一座由村民自发筹资建造的陵园,其主人是曾经被誉为“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至今仍然对中外医学界产生着重要影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按赤岸朱氏先祖朱禄“长派守坟,幼派看门”的遗训,朱丹溪去世后被葬于东朱之谷头庵,这位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也因此与这座村庄结缘。

  义南古村的质朴雅韵,就这么水灵灵地从深巷老宅中轻烟流云般扑面而来。它纯朴简单,像是跨越了岁月的雕琢,沉静中自有一份天然。

  谈起这位人物,为东朱村民所津津乐道不但有他行医乡里、福泽百姓的传奇故事,还有他事母至孝、事必躬亲的嘉言懿行。中医博士罗大伦在央视《百家讲堂》讲述朱丹溪生平故事时曾说道,朱丹溪决意踏上行医道路,直接原因是其母生了重病,请了很多名医治不好。古人有一个理念,即为人子者,不知医谓之不孝。在朱丹溪的理念中,真正孝顺的人是在父母生病时,为子者得懂一些医理去保护他们。

  为了治愈母亲的重病,朱丹溪一路求索,学成之后,又开始行医济世,造福一方百姓。为缅怀这位长眠于村庄的宗族先贤,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东朱百姓便开始自发对其陵墓进行反复修葺,立老庙、建纪念堂、树铜像,在持续数百年的纪念活动中,朱丹溪的孝行故事,融入东朱村一脉相承的孝悌家风之中,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从先祖不计得失、离开故园,新辟地址、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为朱氏祖先守墓,到历代乡贤皆怀揣“孝悌”文化基因,身体力行将“孝义”之花深植于村庄的根基之中。在东朱这个延续千年和谐共处的大家庭里,孝义家风世代绵延。孝敬父母、讲求义气、仁爱待人的传统家风标签,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有一批东朱村的领路人,内心怀着孝义,立心立德,带领古村迈向新的时代,助推着这座文化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