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瓷窑遍布各地,瓷器精品倍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及龙泉窑、耀州窑等窑系名震天下。
幸运的是,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名窑都后继有人。一批身怀绝技的陶瓷艺术大师,不仅努力追寻古人的脚步,继承与恢复传统,还在作品中融入现代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8月8日,《一脉相承——宋代名窑精品文物与当代大师作品展》在杭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精选宋代名窑精品文物及当代大师作品100余件,在展现宋代名窑瓷器造型与釉色美学的同时,也奉上了一场“古”与“今”集结亮相的视觉盛宴。
中国的陶瓷艺术上继汉唐,在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宋代窑业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形成了名窑并列、多窑系共存的新局面。
其中,有被后世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还有陕西耀州窑、浙江龙泉窑等著名窑场,它们各具魅力,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官窑的古朴大气,雨过天青;汝窑的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钧窑的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定窑的白如霜雪,薄如片纸;耀州窑的器型流畅别致、刻花生动精美;龙泉窑的釉色翠绿莹亮如梅青水碧……无不是宋代窑业繁荣的体现。
展览第一部分就集中展示了这七大窑口出土的精品文物。
汝瓷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自宋初便有烧制,在北宋晚期达到鼎盛。
“天青色等烟雨……”在这句广为人知的歌词中,“天青色”其实描写的正是汝窑。汝窑以“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而独树一帜。
▲图:汝窑小莲花杯(当代)
除了“釉色天青”,“蟹爪纹”、“香灰胎”、“芝麻钉”等也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钉”则是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
汝窑存世仅有二十余年,目前,全世界仅存宋代汝窑瓷器六七十件,民间还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的说法。
▲汝窑中华和瓶(当代)
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乌龟山一带。
▲官窑盘(当代)
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鼎(当代)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不允许有太多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金丝铁线”。
▲哥窑鱼耳炉(当代)
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众说纷纭。杭州的老虎洞窑发掘过程中,在元代地层出土了大量与“传世哥窑”性质相符的瓷片标本,印证了“官哥不分”的说法。也就是说,老虎洞窑在南宋是修内司官窑之所在,而到了元代,生产出了今天的“传世哥窑”。
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县(时称钧州)。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哥窑三种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青瓷,但还发展出了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
▲钧窑出戟尊(当代)
钧窑还有独特的“蚯蚓走泥纹”,在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窑址在河北曲阳。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定窑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同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定窑“荷衣”(当代)
龙泉窑为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迄今已发现烧窑遗址数百处。成功创烧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青釉,并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产品畅销南北各地,并远销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是在宋朝创汇最多的窑口。
▲龙泉玉壶春瓶(当代)
耀州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县,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北宋时期达到鼎盛阶段。高超的装饰技术是耀州窑瓷器的特点,以犀利刀工刻划出高浮雕效果的图案与线条。
▲耀州窑牡丹纹(当代)
展示馆藏宋代名窑瓷器精品的同时,展览也邀请了七大窑口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陶瓷艺术大师提供精品力作,联合展出。
比如,传承官窑青瓷制作的毛正聪、毛伟杰父子,痴迷汝瓷的范随州、王振芳夫妇,出生于钧瓷世家的刘志军,叶氏哥窑兄弟,定瓷技艺的传承大师庞永辉,传承创新耀州瓷的梁亚萍,从事龙泉窑青瓷传承工作二十余载的徐殷等。他们用既体现传统技艺精髓、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瓷器精品,诠释着古今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展览小贴士】
展期:8月8日—9月15日
展览地点:杭州博物馆南馆二楼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