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 正文

东钱湖畔首现刻字石像:为谁守护千年

发布时间: 2015-11-17 09:32:5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邹洪珊文/摄

  来过东钱湖的人,不少都看到过一列列形态各异的墓道石刻。这些石刻排得整整齐齐,颇有兵马俑的气势,也被称为“江南兵马俑”。

  昨天,有市民向钱江晚报记者爆料,在东钱湖畔的一个工地,挖出了石虎、石马等,有传闻说,这是明州太守仇悆的墓。

  昨天,记者前往实地调查。

  工地挖出背部刻字的石像生

  这是东钱湖首例

  根据爆料,墓地的位置,在东钱湖上水村的一个停车场边。记者赶到时,附近的一个山坳上已经围了不少人。

  山坳边,一匹石马侧翻在地,整个身形和真马差不多大,背部有被铲过的痕迹。沾满青苔的一侧朝地,貌似被人翻过身了。

  往上走,一头石虎立在树边,脚的部分虽然断了,但英姿不改,眉目间的胡须都清晰可见。

  而树的后侧,就是一个长达7米7的坑道,一左一右躺着两个石像生,中间还挤了个石虎。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此后帝王、重臣沿用。

  记者注意到,两个石像生面部朝地,头部都缺了,仅存了头颈部以下的部位,身高都在2米3左右,肩宽近90厘米。而在石像生的背部,各刻了两个字“石卫”“石拱”。

  宁波文保专家杨古城老师见状,赶紧拿起了相机。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慈城曾经发现过背部有刻字的南宋中期石刻,当时写的是“太尉”,“‘石卫’‘石拱’究竟是什么官位,还需要考证,但在东钱湖区域,刻字的石像生还是首次发现。”

  按宋代制式,在没有完全发掘的武将之上的堆土下可能还有文臣像,同样也有石像背后题刻的可能。这次的发现,对于弄清南宋石像生的专门称谓有开创性的意义。

  附近的村民说,这些石像,除了石马是一直裸露在地表外的,其他的都是最近做工程挖出来的。

  墓道石刻顺序混乱

  墓主人身份存疑

  “一般的墓道石刻,顺序都是石羊、石虎、武将文臣依次排列。这次怎么都乱了?石虎掉在石像生边上,本该站着的石像生为什么会倒了……”看到凌乱的石刻,杨古城也皱起了眉头。他望了望四周,主墓室和神道还没发现,应该还在山上,这些石刻很有可能是从墓道掉下来的。而根据附近几个清代墓室都被毛竹覆盖的现状分析,这个墓道很有可能在明代就已荒废。

  杨古城指了指石虎的纹饰,关节处有个环,这是南宋早期的工艺。根据墓的规格,疑似南宋早期,而且墓主人身份不一般。他捡起了一枚碎片,摊开给记者看:这是宋代的茶盏。“黑釉质地,胎骨通体发黑,是建窑的茶盏残片。当时用这个喝茶,官位最低也有三品了。”

  现场,不少人猜测,墓主人疑似昔日的明州太守仇悆。

  仇悆本是山东青州人,北宋末年与岳飞一东一西联手抗金抗辽,保卫国土,立了不朽功勋,据资料记载为宋宝文阁学士、两知明州兼制置使,南宋早期卒后葬于东钱湖。史料曾提到过,东钱湖还有皇封敕造的仇悆墓。

  不过杨古城说,这应该不是仇悆的墓。上世纪90年代,鄞州区做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了仇悆的墓,并不在这个山坳。

  在宁波文化遗产网上,记者也查到了相关资料:仇悆墓道现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点,位于东钱湖镇上水村沙家山西井畈,墓道朝东南,位于竹林内,墓室被毁,现存石刻五件,均倒于地。其中武将一对,一俯卧一仰卧,身高在2.5米左右,石马一对。该组石刻雕刻精细,视其工艺判断为南宋早期雕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 [2] 下一页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张姚瑶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