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旅游>旅游焦点>义乌旅游 正文

雅端:千年古村续文脉 留住乡愁的“根”和“魂”

发布时间: 2019-08-12 09:57:58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张静恬

  在赤岸镇西南部,有一村名曰“雅端”,如若未见其真容,那么光听其名字,也会觉得很好听,你会忍不住想象它清澈美好的样子。你若走近它,那么,你会明白原来它比这个名字更美。沿着笔直的村道,我们一路欣赏着满目苍翠的美景,到达雅端村。

  从青山而出的雅溪水,潺潺穿行于古村之间,一路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择清溪而建的古村落,悠悠诉说着经年往事,留下斑驳墙影、积厚流光;生活在古村落的村民,从容置身于岁月深处,见证时光流转、历史变迁……伴随着四季不绝的雅溪水,雅端已在这处山环水旋之地,繁衍生息了一千余年。

  岁月深处氤氲清风雅韵 千年古村载满历史记忆

  雅端村三面环山,后枕主山,前襟溪水,雅溪于东南绕村而过,至今保持着传统的风水格局。这里的古建筑不追求皖南民居的精致,不和晋中大院的奢华攀比,也不似闽西土楼般壮观,只是巧借山水,将整个古村落呈现出“田亩型”网络状的村庄布局结构,中轴对称的群体格局和超长超宽、气势恢宏的村巷空间体系,彰显着江南村落的不凡气息。

  古建筑群成了雅端的资源优势,也是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所在。村中以容安堂为核心布局着一个典型的古建筑格局,被称为“七栋五堂”。这些古建筑大多都是清末时建的,最早的也有明朝晚期的,全都是木结构的二层板楼,是住宅与家祠合一的建筑。外围墙以高大的马头墙为主要样式,而内里构造以厅堂和天井穿插交错,辅以左右连廊厢房,檐廊和窗户上都有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木雕,廊柱上则刻有各种楹联。从这些古迹斑斑的老房子里,我们可以想象曾经生活其中的雅端先祖应是富裕又荣耀的。天井里的那些石板,承受了几百年的风雨,也见证了一代代的兴衰。

  在雅端众多祠堂中,以容安堂最为出名。容安堂位于雅端村中心,坐西朝东,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两厢两廊两天井,规模宏伟,雕刻精美,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雅端华堂》一书记载,容安堂由先人陈启文始建于清乾隆廿四年,先建成正厅、堂楼,后由其孙陈雅川续建前进门厅,于清嘉庆五年建成。其主体平面呈“日”字形布局,中路为厅堂,前后三进,分为厅、正厅和堂楼,与左右两个厢廊合成二进四合院。南北两侧对称布局着两重厢堂,名为荣春堂、明星堂、兰翠堂、珠宝堂。在整个大院里,耕读一体,按需分配,曾经出现过四世同居不分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场面,百余人晨起敲钟下田劳作,暮归共用食堂就餐,成为中国儒家理想社会生活的“活标本”。

  如今容安堂被建造成为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被分为两区四厅,即耕织区、风俗区以及农耕厅、纺织厅、匠作厅、乡韵厅,展示的1300多件老物件涵盖了义乌各个方面的民俗生活和文化,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再现古老的民俗风情。

  在容安堂西南边,坐落着陈氏宗祠,又名叙伦堂。建筑风格为清代中期建筑,约建于乾嘉时期。分前后三进左右穿廊,门厅后连一戏台,前后两个天井。古时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都在祠堂里面进行。叙伦堂中的古戏台采用四周围廊结构,台上木板铺设,台顶屋檐高耸,戏台的柱子和顶棚画着千姿百态、神采飘逸的人物故事,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正中横匾上书“通古今”三字,两侧檐柱上则镌刻有“声音笑貌一时新,忠孝贤良千古鉴”的楹联,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村民们聚会叙事和看戏娱乐的盛大场景。

  叙伦堂是一座始终散发着悠悠清香的文化殿堂。上世纪中后期,村小学就办在叙伦堂内,孩子们都在这里念书,每个年级一个班,一个厅堂满满挤着一群娃娃。由于相互都住得近,每当课余农闲,小伙伴就会在厅堂之间的石凳上一起看书、聊天、吃饭……进入新世纪,雅端村的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包粽子比赛、扭秧歌、厨艺比赛、球赛、下棋……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如今,经过修缮的叙伦堂已经成为雅端村的文化礼堂。礼堂内墙成了介绍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宣传长廊;书画室、阅览室、农家书屋、雅端讲堂共同见证了雅端村民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朴实人生。

  行走在雅端,古宅深巷,古村幽静。那笔直而幽深的古巷、高耸的马头、斑驳陆离的青砖墙面、古韵盎然的鹅卵石青石板,还有那墙角散发出绿意的青苔,无不浸透着岁月的光泽,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令人品味出一部陈氏家族繁衍的历史,一段陈年的佳话。

  与时俱进留住乡土温度 活化古建焕发熠熠光彩

  俎豆千秋的陈氏宗祠(叙伦堂)被展陈布置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精神文化新地标;平实温馨的容安堂重厢房,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以村庄农耕史、纺织史为脉络,编织成一座寄托乡愁的民俗博物馆……在雅端村,传统建筑与文化项目的融合,让遍布乡间的一簇簇百年老宅陆续“舒醒”。

  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相关专家曾说过,对于古村落中的古建筑来说,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举措。对于已经修缮完成的古建筑,行走在村落复兴之路上的雅端村,将古建筑与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等诸多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发挥其文物价值,使得古建筑不再被束之高阁,反而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会客厅”,演绎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成功之道。

  在这里,怀揣匠心的雅端村村民,精心捕捉富有极致韵味的村庄历史文化,用最接地气的文化表达形式,还原着动人乡愁。

  “古建筑活化利用,必须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对于每一个入驻的文化项目,我们都经过精挑细选,必须符合原建筑的文态、业态和商态。”雅端村党支部书记陈步青说道,如何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更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恪守的底线便是回归古建筑的文化属性,以此延续村庄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激活雅端村的一池文化春水。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是古村最热闹的时刻,凭借着位于赤岸西海旅游精品区核心区块的优势地理位置,如今满富活力的雅端村,正以与众不同的古韵气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此地寻找藏匿在时光深处的诗意与乡愁。

  行走在村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三五游人徜徉在文化礼堂内,新修的老祠堂依旧保留着历史中的格局,呈轴线对称布局,风格古朴,气势恢弘。正门上面木匾刻着“陈氏宗祠”四个雍容古雅的大字,运笔简洁、圆浑流畅。推门望进去,里面雕梁画栋,玲珑别致,环抱着古色古香古戏台,独具一格。从历史中重生的老祠堂,犹如一台时光机,引领着来人体味雅端村曾经的风起云涌与如今的细水长流。

  也有父母牵着满怀好奇的孩子,沉浸在由1300多件老物件构建的传统民俗世界之中,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到乡间传统纺织的育蚕、纺纱、织布、编织等工序,再到探寻古村匠人的精雕细磨工艺,最后在传统民俗的韵味中体验乡村的文化风俗,在这里徜徉半日,便能破解乡风民俗的记忆密码,再睹祖先们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灿烂文化。

  由耕织区、风俗区以及农耕厅、纺织厅、匠作厅、乡韵厅两区四厅组成民俗博物馆,面积虽然不算宏大,却涵盖了义乌各个方面的民俗生活和文化,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再现古老的民俗风情。“比如在冬藏展厅内,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收纳用具,农药坛、盐菜砵、桐油瓶等;织布厅内,形式各异的纺车织布机让人仿佛回到手作的年代,感受前人的生活,由老物件看到前人的智慧与巧思。”陈步青说道。

  而这些老物件,基本上都由村民自发收集而来,包括各个展厅内详实的文字介绍也大多出自村民之手。“听闻村里要建民俗博物馆,大家都想出一份力,共同完成这项村里的文化大事。”他说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的理想景象,在雅端村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乡村,生活工作在城市,在紧张与喧嚣中忙忙碌碌地奋斗。而这样一座植根历史古韵,抱有乡土温度的古村落的存在,则像一个乡土文化的守望者,用温柔的呼唤将人拉回到由传统文化构筑的温馨港湾之中,在历史的光与影中,让思绪彻底放松。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